| | | | | |
已有1網友參與糾錯
由于草龍制作工藝復雜,一般活動中,老百姓用稻草扎成5至21節的草把,用木棍擢住,草繩串起,這樣的草把草龍,游完后大多盤龍焚燒,意為送龍上天庭。
2005年,江西湖口流泗鎮流泗村農民喻芳澤在縣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編扎出一條長11節28米、龍身直徑0.38米的草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2005年9月江西省首屆民間藝術節和南昌市繩金塔廟會的展演中,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一等獎,并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不久,有關部門領導來到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家中,將文化部及省市人民政府命名授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草龍傳承人證書發到其手中。據了解,獲文化部授予的草龍傳承人全國僅有兩名,喻芳澤是其中之一。
1985年,湖口縣文化館為了參加第二年的九江民間藝術節,當時的館長董建民找到喻芳澤,請他幫忙編扎一條傳統意義上的草龍。喻芳澤當時也并不了解草龍的編扎工藝,便四處打聽,終于了解到流泗鎮周壽鵬村有一位叫周云開的老人,會扎草龍。
周云開曾于1920年至1945年間多次扎過草龍,是遠近有名的扎龍師。自上世紀50年代后,由于草龍編扎工藝復雜,無人有耐心專致從師學藝,這一民間工藝瀕于失傳。喻芳澤三次登門求教,拜師于當時已82歲的周云開,得以把這一民間技藝繼承下來。
傳統草龍編扎工藝復雜,很多環節都需要師傅手把手教授。當時的周云開老人視力已經很弱。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草龍的編扎工藝,喻芳澤把周云開老人背到家里,細心照料老人的生活,不時請教問題。一個是傾心傳授,一個是全心學習,不到一年,喻芳澤編扎的龍頭與師傅周云開編扎的已不相上下了。
由于草龍編制的時間長、成本高,因此,喻芳澤平時練習都是編制龍的局部,幾十年來,喻芳澤完整地編扎的草龍共有三條。一條是1986年為縣文化館編扎的草龍,那時喻芳澤剛出師不久,該龍參加九江市民間藝術節活動獲得了專家的好評;第二條是應縣總工會要求,編扎了一條25米長、13節的草龍,參加九江市陶里流霞杯舞龍大賽,這條龍已體現出相當的手工工藝水準,當時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響。第三條龍就是喻芳澤老人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精心編扎的長27.8米、龍身直徑38厘米的草龍。三條草龍中有兩條現在分別收藏于湖口縣文化館和博物館。
為了使這一手工技藝不致失傳,喻芳澤摒棄過去農村“傳男不傳女”的思想,將其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女兒喻遠莉,使其成為目前湖口編扎精致草龍的唯一傳人。
喻師傅有兩兒一女,大兒子遷到鄰鄉,有自己的事業,小兒子在深圳開了多家商店,唯有女兒嫁在縣城,一些扎藝活總是叫女兒;丶規兔。喻芳澤老人告訴筆者:“草龍申報‘非遺’后,如選擇傳人不當就有可能將民間技藝失傳!苯涍^深思熟慮,他最終選擇了女兒喻遠莉作為第四代傳承人。1986年,湖口舉行民間藝術節活動,第一條草龍就是他父女倆合作而成的。
為了這次參展,“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老人和他徒弟,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用了87000根金黃色的稻草,扎成了長27.8米,通體呈金黃色的“草龍”。湖口縣文化局將這條草龍運抵省文化廳,在當年2月7日的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活動中展演了這一民間藝術奇葩。
近年來,湖口縣文化部門全力以赴,搜集整理了草龍的大量有價值的音像及文字資料,湖口縣人民政府及時撥出?钣糜诒Wo和申報湖口草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而且制定了詳盡的計劃與保障措施。草龍——這一古老的技藝在各級政府與部門的關心下,在傳承人的努力下一定能夠得到發揚與光大。
2010年春節期間,由文化部與澳門特區民政總署舉辦的“內地春節習俗展”獲活動中,江西的一項民間手工技藝贏得在場人士的一陣陣歡呼喝彩,為盛會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項民間手工技藝就是“湖口草龍”,這也是九江市唯一入選這次活動的手工技藝類項目。
草龍,俗名谷龍,起源于隋唐之際,盛行于明清時期。草龍的制作,選用新鮮、節黃、無斷須的稻草做主要材料,輔之以竹木材料做支架。整個編扎過程,需要用到刀、鉗、鋸、鐵錘、針、線等工具,采用編、插、織、嵌、鑲、繞、纏、懸、掛、空、別、剔、鏤、透等十多種工藝技巧。草龍的形態分為獅頭、鹿角、鷹爪、蛇身、魚尾等部分,龍身節段為單數,一般為9-21節。編制一條長28米,龍身直徑0.38米的草龍,將耗用8萬余根稻草,大約需300個工時。按如此手工技藝編扎成的草龍,栩栩如生、渾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跡。舞龍過程更顯妙趣橫生、熱鬧非凡。金童玉女帶龍燈引路,一套雜技動作驚險而又活潑,舞龍男女服飾整齊鮮艷,一場舞龍下來,不亞于一場精彩絕倫的民間舞蹈。
自明末清初以來,湖口就一直流行編扎草龍的習俗,用以表達人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愿望。相傳湖口張青鄉長壙吳十一房村的草龍起源于清雍正戌年(公元1730年)。流泗鎮周壽朋村的周雍發藝人是湖口有史記載的第一代湖口明間編扎草龍的手藝工技藝師。周雍發藝人于清末光緒24年(1898年)間在本村一次出廟會時首次編扎出了一條草龍。周雍發的侄子周云開藝人曾與1920年至1945年間,多次扎過草龍,是湖口編扎草龍的第二代傳人。1985年,流泗鎮流泗村3組農民喻芳澤拜師于當時82歲的老藝人周云開,成為湖口如今制扎精致草龍的第三代傳人。喻芳澤之女喻遠莉自8歲起,就隨其父親編扎草龍,經過近二十年的學習和實踐,如今已基本掌握了編扎草龍的一整套技藝,并且可獨自完成編扎整條草龍的工藝程序,可列為編扎草龍的第四代傳人。
草龍制作材料雖然低廉,但草龍的編織工藝十分復雜,如不專門拜師學習,潛心鉆研,是難得真諦的。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湖口農村很少有人愿鉆研這一傳統手工技藝,20年來僅有喻芳澤父女倆苦撐著編扎草龍這一民間技藝的冷門。為了使草龍這一民間技藝中的奇葩得到延續和發展,近年來,湖口縣人民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及時撥出了?,用于保護湖口草龍的傳承,而且制定了詳盡的計劃和保障措施,湖口縣文化部門搜集整理了草龍的大量有價值的音像及文字資料。在政府相關部門與草龍藝人的努力下,2008年6月,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中,“湖口草龍”名列其中,成為湖口繼青陽腔之后的另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草龍制作材料雖然低廉,但草龍的編織工藝十分復雜,如不專門拜師學習,潛心鉆研,是難得真諦的。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湖口農村很少有人愿鉆研這一傳統手工技藝,20年來僅有喻芳澤父女倆苦撐著編扎草龍這一民間技藝的冷門。為了使草龍這一民間技藝中的奇葩得到延續和發展,近年來,湖口縣人民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及時撥出了?,用于保護湖口草龍的傳承,而且制定了詳盡的計劃和保障措施,湖口縣文化部門搜集整理了草龍的大量有價值的音像及文字資料。在政府相關部門與草龍藝人的努力下,2008年6月,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中,“湖口草龍”名列其中,成為湖口繼青陽腔之后的另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春節期間,由文化部與澳門特區民政總署舉辦的“內地春節習俗展”獲活動中,江西的一項民間手工技藝贏得在場人士的一陣陣歡呼喝彩,為盛會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項民間手工技藝就是“湖口草龍”,這也是九江市唯一入選這次活動的手工技藝類項目。
草龍,俗名谷龍,起源于隋唐之際,盛行于明清時期。草龍的制作,選用新鮮、節黃、無斷須的稻草做主要材料,輔之以竹木材料做支架。整個編扎過程,需要用到刀、鉗、鋸、鐵錘、針、線等工具,采用編、插、織、嵌、鑲、繞、纏、懸、掛、空、別、剔、鏤、透等十多種工藝技巧。草龍的形態分為獅頭、鹿角、鷹爪、蛇身、魚尾等部分,龍身節段為單數,一般為9-21節。編制一條長28米,龍身直徑0.38米的草龍,將耗用8萬余根稻草,大約需300個工時。按如此手工技藝編扎成的草龍,栩栩如生、渾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跡。舞龍過程更顯妙趣橫生、熱鬧非凡。金童玉女帶龍燈引路,一套雜技動作驚險而又活潑,舞龍男女服飾整齊鮮艷,一場舞龍下來,不亞于一場精彩絕倫的民間舞蹈。
自明末清初以來,湖口就一直流行編扎草龍的習俗,用以表達人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愿望。相傳湖口張青鄉長壙吳十一房村的草龍起源于清雍正戌年(公元1730年)。流泗鎮周壽朋村的周雍發藝人是湖口有史記載的第一代湖口明間編扎草龍的手藝工技藝師。周雍發藝人于清末光緒24年(1898年)間在本村一次出廟會時首次編扎出了一條草龍。周雍發的侄子周云開藝人曾與1920年至1945年間,多次扎過草龍,是湖口編扎草龍的第二代傳人。1985年,流泗鎮流泗村3組農民喻芳澤拜師于當時82歲的老藝人周云開,成為湖口如今制扎精致草龍的第三代傳人。喻芳澤之女喻遠莉自8歲起,就隨其父親編扎草龍,經過近二十年的學習和實踐,如今已基本掌握了編扎草龍的一整套技藝,并且可獨自完成編扎整條草龍的工藝程序,可列為編扎草龍的第四代傳人。
草龍制作材料雖然低廉,但草龍的編織工藝十分復雜,如不專門拜師學習,潛心鉆研,是難得真諦的。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湖口農村很少有人愿鉆研這一傳統手工技藝,20年來僅有喻芳澤父女倆苦撐著編扎草龍這一民間技藝的冷門。為了使草龍這一民間技藝中的奇葩得到延續和發展,近年來,湖口縣人民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及時撥出了?,用于保護湖口草龍的傳承,而且制定了詳盡的計劃和保障措施,湖口縣文化部門搜集整理了草龍的大量有價值的音像及文字資料。在政府相關部門與草龍藝人的努力下,2008年6月,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中,“湖口草龍”名列其中,成為湖口繼青陽腔之后的另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